宋画网简介
九骏堂以传承华夏文明、弘扬中华文化为己任,为大家打造最全、最广、最多的宋画大集,其中包括宋画与文献两部分,反映了存世宋画全貌,汇集了传承有序的中外博物馆和私藏具备较高学术和研究价值宋画和宋辽时期壁画及相关文献资料,绘画收录范围为宋代、辽代、金代、西夏等。同时还为大家展示元代釉里红图文资料。

岩山寺壁画 金代

发表时间:2017/03/15 00:00:00  浏览次数:1306  
字体大小: 【小】 【中】 【大】

作画的画师,名叫王逵,他在文殊殿西壁题记上留下了自己的名字和年龄:「画匠王逵年陆拾捌」。金大定七年(1167 年),68 岁的他带着徒弟们完成了文殊殿的壁画,而在九年前,他和另一名画师王道一起完成了水陆殿的壁画,只可惜今天我们已无法看到。

水陆殿碑上有「极感厚人矜闵,一方相乣,命工图像,凡绘水陆一会」的记载以及「御前承应画匠王逵同画人王道」的题名。此处历来是征战之地,埋骨无数,水陆画这种题材正是用以超度这些战死的亡灵。大殿的兴建和壁画的绘制,应当是当地的邑社人员为了纪念阵亡之士而集资促成的(也有学者认为是海陵王完颜亮为了超度被自己所杀的宗亲亡灵,以求得内心安宁而作的秘密安排)。「御前承应」说明王逵属于宫廷画师,但金代并没有实体画院,像他这样的画匠,通常是临时受朝廷征召而画,画完就走。

西壁壁画中的宫门
宫内景象



文殊殿的壁画中有许多北宋街市与民俗的影子,其绘画风格也与北宋院体画很接近。史料中找不到画师王逵的记录,但据此我们大致能还原出他一生的轨迹。

王逵年轻时很可能曾在北宋宣和画院中学画,靖康之变时 28 岁,已学有所成,成为了一名技法纯熟的宫廷画师。无论是宫廷生活,世俗题材,还是建筑界画,他都能手到擒来。金军攻破汴梁城后,掳走了大量的北宋宫廷画师,王逵也成为其中一员,从此作为「御前承应」服务于金廷。

在金国,王逵目睹了金中都(即今天的北京)的营建,同时又留有汴梁城的记忆。当他在岩山寺作画时,便将这些都市的鲜活场景一一复原在大殿的墙壁上。

阿斯陀占相
文殊殿西壁画的是佛传故事,即佛祖释迦牟尼一生的故事,从与他前世有关的燃灯佛授记开始,经过入胎、降生、逾城出家、修行成道,完结于高潮的佛现神变。

整铺壁画最厉害的就是构图,画面以一组宫殿内外的建筑为主体,将佛传故事的情节巧妙地安排进城中各处。不同故事的排布非常自由,不像许多连环画以云气山石等物作生硬的分隔,从而形成一种异时同图的意趣。宫殿之外还有热闹的街市,远处(画面上部)有绵延的山水云气,一眼看去,内容极为丰富而又浑然一体,这种通景式构图让人眼前一亮。

中央宫殿的主体部分,佛陀的故事发生在画面各个地方
酒楼周边,太子的前世(左)、今生(右)与离去(左上)皆在此画面中
佛现神变
对于山石树木、建筑街市、人物服饰动作等细节之处,王逵也刻画得非常生动。这正是他在北宋画院所练就的功力,在此基础上,又巧妙地将人物故事和都市山水融为一体,就彰显出创新了。

这种画法其实也反映了当时绘画艺术的流变。北宋时,文人画兴盛,以花鸟、山水、市井生活为题材的小型卷轴画逐渐取代了大型宗教题材的壁画,成为人们日常欣赏的对象。此时寺观壁画便也顺应潮流,将佛教主题和当时流行的绘画题材融合,形成了新的形式,除岩山寺外,高平开化寺的北宋壁画也是如此。可惜留存至今的实例还是太少,但好在这两处水平都很高,完全不输于当时有名的卷轴画。何况比起小小的卷轴,此等尺度之下的宏大画面,更让人叹为观止。

在壁画衰落的年代,能留下这样光辉的作品,全仰赖于那些只留下一个名字甚或连名字都没留下的画匠们。今天,人们排着长队争相观看《清明上河图》《千里江山图》,而这些震撼人心的寺观壁画却依旧门庭冷落,甚至没有得到很好的保护,这让我感到相当不平。

酒楼细节,充满市井气息
榜题:此是生下太子掴鼓报喜之处
榜题:此是对诸国王算应维论之处
抬轿辇的侍卫
接下来看看下东壁。其风格与西壁类似,中央是面积并不大的释迦说法图,周边也是建筑与山水融合的连环画。与西壁相比,东壁画面上许多题记已被涂抹,部分画面也漫漶不清,对于释读产生了很大的麻烦,但基本可以确认主体是鬼子母经变的连环画。

鬼子母来源于印度的女神诃利帝母。相传其前世为牧牛人妻,受五百人之邀参加王舍城的法会,途中不慎流产,而这些人均弃之不顾,为此,她发毒誓来生投胎为夜叉,要吃掉王舍城中的小孩。后被佛祖降服,成为护法的二十诸天之一。鬼子母后与民间宗教结合,演变为送子娘娘,民间敬拜以祈求生育。

释迦说法图
东壁婴戏图与苏汉臣《侲童傀儡图》(图:高鲁燕《岩山寺壁画图像溯源》)
鬼子母的故事在唐宋时已相当流行,在民间也有不少俗讲和变文,汴梁的大相国寺中就有《佛降鬼子母揭盂》的壁画,可见此题材并不少见。但五台山乃文殊道场,金代此处流行的又是禅宗和净土宗,像朔州崇福寺就是净土宗的题材,王逵为何要在文殊殿里画一铺不合时宜的鬼子母经变呢?

研究者们对此也是众说纷纭,但无论是对金廷的暗讽,还是对和平的祈求,王逵或者背后的供养人一定有自己的想法。只是这答案可能还需要更为清晰的图像来确证。

撇开主题不说,壁画中的人物,从宫廷贵族到市井小民皆着汉人服饰,反映的风俗也大都来自北宋。王逵所绘的建筑则融合了宋金的样式,根源还是北宋,傅熹年考证过西壁所绘宫殿的形制,其平面图中殿宇与门楼的位置就与汴梁宫殿几乎一模一样。可以说这就是一幅画在墙壁上的《清明上河图》,极有可能融入了画师对旧都的情感。


圣母之殿(图:壁下观《重构和再现:岩山寺金代壁画》)

水磨图(图:壁下观《重构和再现:岩山寺金代壁画》)
王逵年轻时被掳去遥远的异乡,被迫为金人工作,难免会有愤懑之情,这种情感加上对故国的怀念,很可能催生了他的创作动机。我们不妨想象一下大定年间正准备绘制壁画的他究竟在想些什么。

此时此刻,站在文殊殿里的王逵已经快七十了,这恐怕就是最后一次作画的机会了吧。四十年前,汴梁城陷落的景象依旧历历在目,多少人妻离子散,远走他乡。他自那年离开后便再也没回去过,而今年近古稀,仍想渡过黄河去看一眼,然而,这愿望怕是没法实现了。

王逵又想起年少时在画院认真学画的场景,想起如梦一般的宫廷生活,想起汴梁城里热闹的人群,想起当年在酒楼里和朋友痛饮的欢愉。如今这一切都已烟消云散,心中只余怅恨。

既然这是最后一次作画,那干脆拿起笔,让这记忆在笔下复活吧!既然现实中的汴梁城早已繁华不再,那就在这墙上重建心中的汴梁城,重现那些逝去的生活吧!对故土的思念,在这间并不大的佛殿内,就这样最后一次熊熊燃烧。

不知当年王逵带领弟子们完成整幅壁画,写下自己名字的时候,心中可有波涛汹涌?

八百多年过去,我们何其幸运,得以在此看到这座记忆中的永恒之城。


西壁墨书题记:大定七年前口口二十八日画了灵岩院普口画匠王逵年六十八并小起王辉王琼福喜润喜(现已不存)






文章评论
发表评论:(匿名发表无需登录,已登录用户可直接发表。) 登录状态: 未登录,点击登录

版权所有:九骏堂   联系邮箱:pwqwyyx@163.com
Copyright ©2014 Suzhou MOMO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技术支持:卓老师建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