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密市伊州区天山乡
1959年8月,新疆自治区博物馆的工作人员沙比提来哈密办事,司马衣又将这个小包转交给沙比提。后来经过专家鉴定才知道,这本书是用古回鹘文抄写的佛教大型剧本《弥勒会见记》,是一件早已失传的稀世珍宝,是一件价值连城的珍贵文物!
《弥勒会见记》
《弥勒会见记》为佛教大型剧本,取材于佛经中的救世主弥勒成佛及解救众生的故事。剧本文辞华丽,叙事流畅,想象丰富,比喻生动形象。用黑墨书写,总计293页,每页长47.5厘米,宽21.7厘米。是国内外唯一完整的回鹘文写本文献。
回鹘文,是公元8至15世纪维吾尔族的文字,用以书写回鹘语。回鹘文由上至下拼写成列,列与列由左至右排。成吉思汗兴起后,曾以回鹘字母拼写蒙古语,成为回鹘式蒙古文,而满文则借自回鹘式蒙古文字母。
据《弥勒会见记》跋语所述,先为圣月菩萨大师依据梵语(古印度语)原本翻译成吐火罗语,后又由智护法师翻译成突厥语,即古回鹘文。圣月和智护是古代焉耆、高昌有名的佛教大师,而圣月大师还是一位剧作家和学者。主持这个回鹘文剧本抄写的施主名叫曲.塔斯依干都督,他很可能是高昌回鹘汗国的高级官吏,他请人抄写这个剧本,一方面借以宏扬佛法,一方面为自己死后进入极乐世界广结善缘。
庙儿沟佛教遗址
这个抄写于公元八九世纪的佛教文物,随着高昌回鹘势力的东移,流传之哈密。在此后的若干世纪里,剧本拥有者把他当作传家宝,一代一代传了下来。
16世纪初叶时,哈密忠顺王在吐鲁番汗的威胁利诱下,对佛教寺院和佛教文物进行大肆破坏。在这种背景下,《弥勒会见记》的拥有者只好密藏于这个树洞中。数百年之后,才重见天日。
小南湖佛塔
《弥勒会见记》的面世可见佛教当时在哈密的盛行,这也为玄奘在哈密的众多传说埋下了伏笔。唐代史书记载:伊州下辖的纳职县正北20里处有一座香火旺盛的佛教寺院。这座寺院正是白杨沟大佛寺。现在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相传,玄奘在庙尔沟寺院住持的指点下,来到白杨沟大佛寺,众僧早已在院中恭候多时。之后的10天,他一直在寺院为众僧讲经,后被高昌王派人接走。